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要闻动态  
要闻动态
通知
 
 
  要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教育部举行2018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发布会
来源:国家教育部网站 发布日期:2019-06-17 【选择字体:
 


    续梅:
    谢谢张主任,我们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回答记者的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请问教育部有没有相关的活动?谢谢。
    田立新:
    非常感谢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甲骨文的研究及其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是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的字形结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可以说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关于这一点,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所以,关于甲骨文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几次做出过明确指示,发表过重要讲话,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在中华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长河当中,甲骨文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语委实施了甲骨文研究与应用的专项工作,通过基础研究、数字化建设以及推广应用等,进一步挖掘和展示甲骨文所代表、所发现的一些历史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展现中华文明的精髓,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所以,我们这些工作和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是相契合的,也是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积极实践。
    今年恰逢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我们想利用这样一个很好的契机,多角度总结和展示甲骨文的时代风采,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目前我们已经联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活动一共包括这样几项内容:一是在北京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二是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以甲骨文为主题的专题展;三是在甲骨文发现的河南安阳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和10月,在这里也特别希望和期待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给予关注与支持。谢谢。
    语言文字报记者:
    请问语言政策研究报告的主编张日培主任,您刚刚在介绍中提到在中国文化“走进去”的语境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外译要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思考译什么、谁来译、怎么译等问题,请您具体介绍一下2018年在这三个问题上相关研究有什么进展。谢谢。
    张日培:
    谢谢,您提的这三个问题是蓝皮书里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传播介绍的内容,这三个问题也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外译的基本理论问题,学界可以说是常思常新。2018年学界在这些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考和新论点,正好针对这三个问题,我分别作一些介绍。
    第一,关于译什么。
    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就是中华典籍外译和中华文化术语外译。其中术语外译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实施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带动的研究热点。学界认为,典籍外译的内容选择要兼顾经典性、流行性,要坚持少而精,而且要精而准,不用大而全。同时,也有学者介绍了术语工程筛选术语的原则,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牵头的术语工程,尤其关注那些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使用频率较高、具有国际交流与传播价值的词语,以及对建构当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语,比如说厚德载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民惟邦本、经世致用等等,这些既是中华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术语,又代表了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
    第二,关于谁来译。
    这个问题一直是在把母语翻译成外语还是把外语翻译成母语之间进行思辨的问题,或者也通常为译入和译出的问题。2018年有学者指出,术语工程主要是把母语翻译成外语,谁来译,是中国人来译,母语者来译,学者的观点是要通过翻译,把中华文化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当然,术语工程也邀请了很多以目的语为母语的外国专家加入。中外合作翻译是推进翻译和增强中华文化外译有效性的优选项。我们也进一步认为,国家主导推动相关的翻译工程,比如说术语工程,就可以增强中外合作翻译策略的可行性,并且提升它的规划性、组织性、有效性和系统性。
    第三,关于怎么译。
    2018年学界的新思考是,要以深入浅出的要求,把握学术型翻译和普及型翻译的关系,以自然化翻译策略来平衡归化与异化的关系,以深度翻译法促进跨文化理解与认同。关于术语翻译,也有学者介绍了,工程在推进过程当中,对某些术语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术语,到底采用音译还是意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形成的共识是要想更广泛的传播中华思想文化,让外国读者更方便地了解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能意译的尽量意译,不能意译的再进行音译,或者使用音译加意译结合的方式。
    实际上,术语工程除了译什么、谁来译、怎么译这三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一是术语释义的问题,还有术语传播的问题。2018年的相关研究也非常值得关注,都在中华传统文化外译传播主题底下。这个主题代表了整个2018年蓝皮书关注的专题研究,充分显示了学术研究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2018年的研究成果很多来自于术语工程实施部门组织的两次会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现代释译与运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发布会,以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论坛,这两个会都是2016年到2017年之间召开的,2018年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成果。2018年,工程实施部门实际上又组织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12月1日刚刚召开。我们也十分期待这两个会议能够更快更好地产出更深入的研究成果,蓝皮书也会持续关注,如果有的话,我们明年还将进一步介绍。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网记者:
    我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语言文字发展方面,既要保留地方的方言和传承地方方言,同时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在一线城市教学里面,这一块资源还是不错,老师们普通话都比较标准,学生们学得也可以。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就是县和县级以下,因为他们师资力量有限,也许语文老师用普通话,其他老师不一定用普通话,用当地话教学,致使当地学生的普通话学得不标准,比如说山西太原,都叫做“太普”,即太原普通话。我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们从小既能够完整地把地方方言传承下来,同时又能够从小学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这一块,国家语言文字在政策方面有什么比较好的指导政策,有什么好的机制建立,确保这两者得到统一的发展?
    田立新:
    感谢你提到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当中一个很现实也很普遍的问题。首先,从国家政策对普通话推广普及来讲,我们这些年还是不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更上位的国家法律《宪法》来讲,第19条第5款也明确提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教育法》当中,也提出了教育教学语言一定要用国家通用语言,也就是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不用说,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规范。但是这些法律如何在现实当中来实施?我们也是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一些载体,通过一些平台,使得这些法律法规能够更好地落地,能够取得很好的实效。比如说,从1997年国务院批准,我们就开始了全国的推普周活动,这项活动当中,我们也是通过加强党政机关、学校、宣传部门、公共服务领域,我们常说的“四个阵地”的推普工作,通过示范、窗口、阵地,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能够把普通话推广普及引向深入。每一年都有主题,而且这几年推普周的力度,包括我们支持的力度,也都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推进,山西也是我们重点考虑的一个地区。
    还有的平台建设,比如我们加大对这些地方教师的培训,每年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包括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教研室教师我们也作为重点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还有刚才提到的,我们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这也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过去我们的孩子听老师读课文,由于老师读音的不标准、不规范,他们学到的也是不标准的普通话。这个资源库是公益性的,在网上就可以下载。我们为中西部地区也制作了播放器,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老师都不用读,就听每一个课文的朗读,这样一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另外对课文的理解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特别重视这个载体的打造,我们要把一到九年级所有语文课本都要呈现出来。
    同时我们也加强规范标准的建设,对普通话读音的规范,还有其他一些字形字意、中文信息处理信息化手段等这些方面的规范标准,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推进。
    再有一点,在这些地方,我们普通话推广普及怎么样和方言的传承能够更好地结合的问题。我们按照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既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也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我刚才向各位介绍的,五年下来实施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就是体现中国政府在语言多样性、带动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贡献,有这样一个推进的具体举措。对方言的传承和传播,我们一方面通过《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的建设,把方言背后所承载的这样一些文化能够更好地记录和展现出来。同时据我了解,在一些学校,方言文化也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在积极地推进和开展。我在2017年到浙江一所小学,看到那里的学生既能够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能讲很地道的地方方言,讲述一些民间故事,讲述一些有趣的经历,我觉得这也非常好。所以,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当中,我们还是提倡多言多语能力的把握。我想,我们还会不断努力,把语言文字的主体性,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多样性能够更好地辩证统一结合起来。谢谢。
上一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下一页
版权所有 2010 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京ICP备10217941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7号(中国印刷大厦)  邮编:100055  电话:010-6523219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