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质检公告  
监督抽查公告
产品质检公告
专项质检公告
质检报告
 
 
  专项质检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质检公告  
 
2011“出版物质量管理年”专项检查活动报告
发布日期:2012-01-04 【选择字体:
 

    五、对提高编校质量的建议
    编辑出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更加深了编辑出版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融合,做好编校工作既是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对本次质检活动的深入分析,建议重点从以下方面着力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
    (一)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出版单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监督
    图书是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出版单位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重要责任,在出版活动中必须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对出版单位的选题论证、三审三校、编校流程、质量管理等制度进行规范和检查,从制度上保障图书的编校质量。
    (二)出版管理部门及质检机构应加强出版法规与标准的宣贯与培训
    从质检的结果看,不少差错是由于编校人员对出版法规与标准不掌握、不熟悉所致,由此可见目前出版行业的培训工作还需加强,各级出版管理部门以及出版单位自身对编校人员的培训力度还要加大。今后应建立由出版管理部门及质检机构共同领导和负责的长效培训机制。
    (三)应加大监督力度,保持常态化的质量抽查
    对出版单位的质量抽查和对不合格图书的跟踪检查往往能够大大促进出版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出版管理部门和质检机构应能保持常态化的质量抽查,不断督促出版单位及时修正编校环节中的错误行为,引导出版单位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出版管理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出版市场
    在教材出版、图书销售、图书宣传、图书盗版等环节存在着不少影响图书出版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不良因素和影响图书质量的客观风险,出版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协同教育部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市场,为图书出版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出版单位要明确自身定位,挖掘原创选题,实施精品战略
    一个有创新的出版单位才是一个有希望的出版单位,不少优秀出版单位的成功经验表明,原创选题就是立社之本,精品图书就是强社之基。要在出版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精品阵地。只有立足自身优势,发掘自身潜力,提高图书的专业化水平和编校质量,出版单位才能站稳自己的出版阵地。也只有潜心一处,精益求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图书的编校质量和市场地位。
    (六)出版单位要严格落实质量保障措施,建立奖惩机制
    好的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促进全面工作的显著作用,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要狠抓图书质量工作,就要建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和奖惩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出版社的日常工作中,要切实落实书稿三审三校制度,建立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流程,严格奖惩。
    (七) 出版单位要加强编校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编校队伍建设是提高编校质量的根本途径。日常工作中要培养编校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作风,要建立“师徒相传”的有效机制,要实行开展业务培训和业务研讨的长效机制,要创造“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要安排脱产学习和进修深造的学习机会。另外,也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作风正派的离退休从业人员组成编校质检小组,将质量自检自查工作常态化。
    (八) 出版单位要把质量管理与编辑部门负责人业绩考核挂钩
    图书编校质量只有真正与各编辑部门负责人的业绩考核相结合,负责人在制定经营策略时才会把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把编校质量与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挂钩的办法,既可以有效提高编辑部门挖掘原创选题的主动性,也可以切实加强编辑提高编校质量的自觉性。
    (九) 出版单位要通过市场调研和读者反馈及时改正编校不足
    对图书的定期有针对性调研既可以了解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也可以发现更多的选题信息,同时也是一个修正不足发现编校差错的良好机会。一个好的出版单位往往高度重视市场调研和读者反馈,他们会通过现场调研、发放问卷、聘请读者审读、奖励举报人员等方式及时发现并改正编校不足。

 

上一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附件下载:各省(市、区)图书编校检查情况汇总表
  附件下载:中央在京主管单位图书编校检查情况汇总表
  附件下载:不合格图书情况汇总表
版权所有 2010 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京ICP备10217941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7号(中国印刷大厦)  邮编:100055  电话:010-6523219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