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质检公告  
监督抽查公告
产品质检公告
专项质检公告
质检报告
 
 
  专项质检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质检公告  
 
2011“出版物质量管理年”专项检查活动报告
发布日期:2012-01-04 【选择字体:
 

    四、产生编校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传播载体、传播技术、传播能力的巨大变革,既为编校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和高科技的手段,也对编校工作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和更丰富、广博、高效的业务要求。产生编校质量差错既有编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和编校环节流程设计不科学的原因,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市场及政策原因。深入分析此次编校差错的各种现象,可以发现以下一些产生编校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导向,使编校质量在制度上无法保证
    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和市场化运作,加剧了图书市场的竞争,许多出版单位急于尽快融入市场,改善生存条件,更多的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不顾出版工作规律以及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要求,使生产计划、选题论证、三审三校、印前审读、成品质检、持证上岗等环节流于形式甚至随意缺省,导致编校工作在制度上和流程上出现大量缺陷和漏洞。
    (二)市场环节的无序竞争,弱化了图书产品的编校质量
    随着出版行业出书规模的逐年攀升,市场上同类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要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大家首先拼的往往是折扣、渠道、宣传、定价、开本、装帧等非内容因素。图书效益与其编校质量关联度不高,最终导致出版单位弱化图书编校质量。另外,在教辅读物中,因其读者广泛,市场需求量大,准入门槛较低,利润较高,各种市场因素促使一些书商或民营公司挂靠在正规出版社下,合作出版或获取书号后独立出版教辅读物,导致教辅市场鱼龙混杂,质量令人堪忧。
    (三)跨学科、跨专业的盲目出版,大大增加了差错概率
    从近年的出版现象看,出版行业跟风出版非常严重,一种畅销书出现,很快就会有上百种同类书跟上。不少出版单位忽略自身原有的优势,跨学科、跨专业地出版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专业领域的图书。这样的选题运作,从一开始就埋藏了各种出错的可能,无论是三审人员还是校对人员,都无法真正对内容质量把关。
    (四) 出版周期的极度压缩,导致编校环节流于表面
    随着传播载体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变化,出版单位的生存空间面临更大挤压,商业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使出版单位为了抢占市场,大大缩短图书出版周期,往往需要几个月才能面世的图书几周内就能粉墨登场,甚至几天就能跨入发行市场。尤其是教辅读物,由于读者群大,经济效率突出,出版时间急,所以在教材出版的春秋两季,编校人员工作量激增,三审三校只能流于表面,像流水线一样简单修饰便仓促出版。这应该是此次质检活动中教辅读物编校质量最低的核心原因。
    (五) 编辑人员的职业培训不到位,增加了编校工作误区
    质检中发现的大量文字性错误和不符合相关规定与标准的错误反映出:不少编辑知识更新不及时,不少出版单位不重视对编辑业务知识的全面培训,不少出版管理部门和主管单位忽视对国标、行标以及相关法规的宣贯与培训。编辑人员中存在的这些现状无形之中增加了编校工作的误区。
    (六) 从业人员无证上岗,降低了图书编校质量
    为了满足出版规模的快速提升,许多出版单位将未经专业培训的应届毕业生和社会招聘人员补充到编辑队伍中从事初审及加工整理工作,这些人员不仅没有足够的编辑经验,而且大多不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掌握编辑的基础知识、规范标准和计量单位,他们参与的编辑工作,无疑会产生较多的质量问题。
    (七)盗版活动的猖獗,分散了质量监督的注意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图书产品的极大丰富,也为盗版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模式,特别是教辅读物。不少社会公众在性价比十分合算的盗版图书包围下,逐步适应了“无错不成书”的现状,对图书差错的监督热情明显降低。因盗版对经营活动的直接冲击,一些出版单位把原来从事质量管理的力量逐步转移到了争取市场和防范盗版工作中,对质量的管理有所淡化。
上一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下一页
  附件下载:各省(市、区)图书编校检查情况汇总表
  附件下载:中央在京主管单位图书编校检查情况汇总表
  附件下载:不合格图书情况汇总表
版权所有 2010 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京ICP备10217941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7号(中国印刷大厦)  邮编:100055  电话:010-6523219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