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监督抽查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质检公告
|
|
|
2012年光盘类出版产品复制质量监督抽查报告
|
发布日期:2012-12-27 【选择字体: 大
中 小】
|
|
|
根据总署批准的《2012年光盘类出版产品复制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计划》,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于2012年对全国40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光盘复制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光盘类出版产品复制质量合格率为92.23%。 一、 样品抽取情况 此次光盘类出版产品复制质量监督抽查的单位包括中央在京音像电子出版单位20家,贵州省1家、四川省12家、云南省7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 抽样对象以2011-2012年的光盘类出版产品为主,侧重于只读类DVD光盘,同时兼顾CD类光盘。在被抽查单位成品库房随机抽取5种,每种产品随机抽取6盘。 共抽取光盘193种,1056张。其中,DVD类光盘115种、625张,CD类光盘78种、431张,涉及36家光盘复制企业。 二、 技术检测情况 检测依据:光盘复制质量技术检测以《只读类数据光盘 CD-ROM 常规检测参数》(CY/T 63-2009)、《只读类数字音频光盘 CD-DA 常规检测参数》(CY/T 64-2009)、《只读类数字视频光盘 VCD 常规检测参数》(CY/T 65-2009)、《只读类光盘DVD-Video常规检测参数》(CY/T 66-2009)、《只读类光盘 DVD-ROM 常规检测参数》(CY/T 67-2009)为基本依据,对光盘电信号进行检测。 检测区域:5张样品光盘全部检测电信号参数,电信号检测采用部分检测。受检光盘按节目内容长短平均分为5段,每段检测区域为2mm。 评定方法:检测结果评定则按照电信号(主要包括CD类:BLER、E32、Rtop、SYM、JIT;DVD类:PIE(8ECC)、POF、I14/I14H、R14H、ASYM、DC Jitter)相关参数的重要程度设定不同分值,汇总计算最终得分,100分为满分。在此基础上对每种5张光盘得分取平均值。最终得分大于(等于)60分为合格,得分小于60分为不合格。 三、技术检测结果及分析 经检测,40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193种光盘,有11种不合格,4种电信号无法检测,复制质量合格率为92.23%。其中,DVD类光盘115种,有4种不合格,2种电信号无法检测。CD类光盘78种,有7种不合格,2种电信号无法检测。 中央在京20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共抽取光盘91种、451张,有4种不合格。贵州省1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共抽取光盘5种、25张,有2种无法检测。四川省12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共抽取光盘63种、376张,有4种不合格。云南省7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共抽取光盘34种、204张,有3种不合格,2种无法检测。 11种不合格光盘中,CD类光盘有7种,DVD类光盘有4种,涉及10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和7家光盘复制企业。4种电信号无法检测光盘中,CD类光盘有2种,DVD类光盘有2种,涉及2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和2家光盘复制企业。具体情况见附件。 总体情况看,本次光盘类出版产品复制质量监督抽查整体水平较好。与往年比较,DVD类光盘复制质量基本保持平稳,CD类光盘复制质量略有下降。不合格光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读出错误率和不可校正错误两项指标上。光盘作为一种信息存储载体,其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正确还原存储在光盘中的信息,或者说能正确读出存储在光盘中的数据。无论哪一种格式的光盘,其读出错误率和不可纠正错误是两项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一旦这两项技术指标超出规定,就会发生不能正确还原存在光盘中信息的情况:播放CD光盘的音乐就会有断、杂音,播放VCD/DVD光盘的视频会出现“马赛克”,读出CD-ROM / DVD-ROM光盘的计算机数据会出现乱码或数据错误。同时,光盘产品的包装、存储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出版单位对产品外包装重视不够,包装方式不恰当,有些盘盒不仅没有起到基本的保护作用,反而导致盘面受损和划伤,影响光盘正常读取与检测。 建议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光盘外包装规范,对包装原辅材料、成品尺寸、产品形式等进行规范。同时,建议相关出版单位和复制企业,针对电信号检测反映出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内部质量抽检,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光盘复制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
|
附件下载:2012年光盘类出版产品复制质量监督抽查明细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