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2012年度出版产品印装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计划,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47家中央在京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进行了印装质量监督抽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2年共抽查47家中央在京图书出版单位。抽样以2012年出版的图书为主,每个出版单位抽取5个品种,兼顾多种印刷方式和装订形式,并尽可能覆盖主要承印单位。每个品种库存基数500册以上的进行批质量随机抽样。本次共抽取样品235种,样品数量总计5552册,涉及印刷单位135家。 检测技术指标涉及成品外观、图文印刷和印后加工三类,共计60余项。在对单册样品进行质量检测的基础上,对单种图书的批质量进行判定。结果显示,47家出版单位的235种图书5552册样品,单册合格率为98.54%,批质量合格率为99.15%。 二、检测结果 从技术检测情况看,中央在京出版单位的图书印装质量较好。绝大多数样品在彩色图像套印精度、正文墨色均匀度、颜色饱和度、印迹清晰度,以及外观整洁、装订牢固等方面,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少部分样品存在一般质量缺陷,个别样品严重超出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影响阅读或使用。 在检查的样品中,单册不合格的有81册,涉及53个品种,30家出版单位和44家印刷企业。其中2种图书被认定为批质量不合格,涉及2家出版单位和2家印刷企业。 81册不合格样品中,印刷质量缺陷36册,占44.44%;印后加工质量缺陷34册,占41.98%;纸张缺陷11册,占13.58%。印刷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白页、透印、重影、印刷脏迹、文字不清晰、文字掉版、粘脏等;印后加工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背胶严重空泡、书背开裂、侧胶开胶、页码裁切出血、覆膜起膜、缺膜、倒装、连刀页、死折、内折角、页码误差严重超标、掉帖(页)、多帖、缩帖(页)等。纸张缺陷主要表现为纸张破损导致内容缺失。(详见《2012年中央在京47家图书出版单位图书印装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明细表》) 三、分析及建议 部分图书存在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一是图书设计与实际生产相脱节。个别设计人员为突出图书的视觉美观或新奇,忽略了现有生产工艺与加工技术的局限,导致实际生产未能实现设计效果,而产生质量缺陷。二是原辅材料选用不当,有些纸张质量低劣,存在破洞、皱折等缺陷,导致图文内容缺失,影响阅读或使用。今年由于纸张破损导致内容缺失的样品数量占不合格样品的比例已超过10%,是去年的2倍多。三是生产环节中的粗放管理,忽视自检。野胶、脏迹,文字重影、缺笔断划;白页;倒帖、错帖、内折角、裁切出血等缺陷的产生,散布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与生产企业对印刷、装订等环节的管理不严格有直接关系。为此,建议: 1.加强对出版单位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促进装帧设计、美术编辑等人员对印刷技术、生产工艺的了解与掌握,避免出现设计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 2.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应加强对纸张、油墨、胶黏剂等关键原辅材料的选择把关,避免因此导致的成品质量不合格。 3.印刷企业应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严格管理,确保各个工序环节间的有效衔接与互相监督,加强成品质量自检,避免不合格产品出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