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15”少年儿童读物类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活动(以下简称2011年“3.15”质检活动)是在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下,由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组织、协调,全国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及出版、印刷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开展的一次专项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活动。活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少年儿童读物类出版产品质量进行多方面的监督检测,引起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读物类出版产品质量的重视和关注,促进出版单位和印刷复制企业提高质量意识,保证少年儿童读物类出版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维护少年儿童文化消费权益。这次活动从2011年3月15日开始,至10月底结束,历时7个半月。在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质检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总署制定的工作计划,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少年儿童读物类出版产品质量情况 此次活动中,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军队系统和中央部委在京的554家图书出版单位、180家报刊出版单位、44 家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1321家印刷企业、24家光盘复制单位出版、印制和制作的9256种69638册(份、期、盘)少儿读物类图书、报纸、期刊、装潢产品、光盘的印刷装订质量、复制质量、环保质量,以及部分产品的编校质量进行了检测和检查,情况表明: 2011年我国出版的少儿读物类出版产品整体质量良好。其中印刷装订质量持续保持在优良水平,合格品率达到99%以上;CD类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87.66分,DVD类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86.71分,CBHD-Vedio类蓝光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为97.03分,BD-Vedio类蓝光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为92.62分,BD-R类蓝光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为89.87分,光盘复制质量整体水平良好;部分报刊编校质量整体较好,合格品率达到85%以上。 2011年“3.15”质检活动,还在环保质量检测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依据新颁布实施的《环境标准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1部分:平版印刷》标准,对平版印刷产品严格限制的有害物质的残留情况进行了试验性检测。少数样品上检测出挥发性有机物或有毒有害重金属存量超出了标准限量,但大部分检测样品上的挥发性有机物或有毒有害重金属存量均在标准控制范围之内。检测结果表明,积极倡导绿色环保认证和检测,实现绿色印刷十分必要。 今年的“3.15”质检活动以印刷、复制质量检测为主,突出环保质量检测亮点,兼顾部分报刊编校质量。与去年相比,今年质检呈现以下特点:1.受检图书出版单位数量增加了14%,印刷企业增加了19%,检测的品种数增加了102%,总册数增加了53%。今年在环保质量检测和编校质量检查方面新增了部分检测项目,还增加了蓝光光盘复制质量检测。2.印刷、复制等传统检测项目检测合格率保持去年水平并略有提高;扩展项目检测工作开展顺利,为今后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3. 两次活动中,不合格产品质量问题表现相对集中。印刷类不合格产品问题表现在成品外观、图文印刷、印后加工等环节,但印后加工方面问题更为集中和突出。光盘复制主要问题表现为部分光盘双折射、同心度、翘曲等一些基本参数超标。在编校质量方面,与去年推优的少儿类报刊相比,语文类报刊编校质量合格率略低,编校问题相对集中,主要是语言文字使用错误,出现别字、多字等现象;存在知识性、常识性错误;出版形式不够规范等。 通过连续两年针对少年儿童读物类出版产品的检查检测,数据表明:我国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类出版产品的整体质量良好,而且质量水平较为稳定。近年来,国内出版单位和印刷复制企业生产了一大批适合少年儿童学习和阅读的优秀产品。但是,同时也反映出: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印刷复制质量需要继续稳定和提高,编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质检工作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要将质量管理的“关口”前移,不但要对成品进行检查检测,还要将质量管理渗透到生产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质合格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