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质检公告  
监督抽查公告
产品质检公告
专项质检公告
质检报告
 
 
  质检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质检公告  
 
2007年“3.15”全国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2007-04-20 【选择字体:
 

全国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领导小组

    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第一季度的行动,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1月22日至3月15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以下简称“检查活动”)。检查活动看展以来,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印刷质检部门、印刷行业协会尽职尽责,深入基层、扎实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使检查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基本情况
中小学教材印装基本情况
    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印制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小学教材“一纲多本”改革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品种数、总印数和总印张数均呈不断增长趋势。据统计,2005年我国中小学教材出版12617种,总印数达到30.88亿册(张),总印张187.48亿印张,分别占图书出版总品种数222473种的47.46%,总印张数493.29亿印张的38.01%。目前,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发行包括招投标、租型和直供等多种模式,承印教材的印刷企业业相应增加。根据此次检查中不完全统计,200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印装共涉及承印刷单位700多家。近年来,随着我国印刷企业生产设备、能力和技术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教材承印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组织生产,使用企业最好的生产设备,高标准、严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了中小学教材印装任务。同时,在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印刷企业克服教材开本变化多样、印装工艺日益复杂、印装工价持续降低和生产周期不断缩短等困难,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克服困难,保证了中小学教材印装任务的圆满完成。但也应该看到,在教材整体印装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一些印刷企业产品质量出现波动,个别印刷企业生产的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为深入开展2007年“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活动,全面提高全国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水平,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一次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并于1月17日向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开展有声势、有力度的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通过质量检查活动的深入开展,查找印刷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一些严重问题,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截至3月15日,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已经按总署统一部署,紧张有序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任务。

 检查活动基本情况
 在检查活动期间,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会同本地印刷质检站、印刷协会等单位,出动人员2000多人(次),先后到250多家印刷企业、120多家发行单位、160多所学校,共计530多家单位进行印装质量检查,共抽检中小学教材5400多种、6.7万多册,各省(区、市)品种检查比例平均在50%以上。
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基本情况
 根据各地上报情况,200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教材印装整体质量良好,绝大多数教材色彩鲜艳;文字、图像清晰;封面、装订规范整齐;成品外观裁切方正,达到了国家中小学教材印制标准和有关规定。依据此次质量检查活动指导意见,存在一种以上严重质量缺陷或者四种以上一般质量缺陷的中小学教材为不合格品,在各地抽检的200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中,经专家组核定,合格率为99.41%,影响阅读和使用的严重缺陷大大减少。中小学教材关乎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其出版印刷发行是新闻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出版物,是新闻出版业的拳头产品。从此次检查情况看,距离终极目标100%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此次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依据国家标准进行,采取一次一地随机抽样方式,重点检测纸张、印刷、装订和成品外观等四类技术指标。检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教材在纸张和成品外观上基本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但部分产品在印刷和装订方面仍存在质量问题,个别问题还比较严重。
 1.印刷不达标
 印刷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白页,彩色正文套印超标,墨色不匀超标,文字重影、虚花、缺笔断划,严重脏迹等。如北京汇林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的《课标实验教科书?英语(七年级起始)九年级下册》(ISBN 7-5355-5028-2)、唐山大源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的《义教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ISBN 7-5434-6342-3)山西太原市财苑印刷厂印刷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ISBN7-80104-756-0)、浙江淳安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的《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ISBN 7-5338-5646-5)、安徽宿州印刷总厂印刷的《义教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黑白》(ISBN 7-107-16020-6)、福建福州华彩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的《课标实验教科书英语第二册(三年级下)》(ISBN 7-5334-3434-5)、海南新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的《义教课标美术一年级下册》(ISBN 7-5356-1600-3)、陕西国营五二三厂印刷的《义教实验版音乐(简)七年级14册(彩)》(ISBN 7-103-02435-9)、甘肃地质印刷厂印刷的《课标音乐八年级16册》(ISBN 7-103-02436-7)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从各地抽样检测结果看,印刷质量缺陷占不合格品总数的45.94%。
2.装订有误差
 装订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缺帖、错帖;倒装、掉页;无侧胶;跨页图接版误差超标等。
 如天津市武清国伟装订厂印刷的《劳动技术六年级下》(ISBN 7-200-O6375-4)、河北三河市北燕装订厂印刷的《英语第四册一年级学生用书》(ISBN 7-560O-5132-4)、内蒙古赤峰富德印刷公司印刷的《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ISBN 7-107-15931-3)、黑龙江哈尔滨新路印刷厂承印的《课标EEC英语一年级下册》(ISBN 7-5319-2481-1)、山东荣成三星印刷有限公司印刷的《实验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ISBN 7-5356-1601-1)、河南郑州罗兰实业(彩印)有限公司印刷的《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下册》(ISBN 7-80104-774-5)、广东台山市人民印刷厂有限公司印刷的《课标音乐三年级下册》(ISBN 7-5360-4120-9)、重庆旭阳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的《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ISBN 7-5621-3475-8)、四川南充宏瑞印务有限公司印刷的《义标世界历史九年级(下)》(ISBN 7-5048-3933-2)、新疆恒远中汇彩印厂印刷的《课标实验教材五线谱五年级九册》(ISBN 7-103-O3022-7)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从各地抽样检测结果看,装订质量缺陷占不合格品总数的49.38%。

原因分析
1.少数企业质量意识淡漠,缺乏规范管理
 在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部分印制企业对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起包括生产工艺规范、过程监督措施、成品抽检制度、质量反馈机制等在内的质量保障体系。一些印刷企业粗放管理、粗放生产,不注重员工技能培训工作,设备管理不善,工序管理不严,存在着“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生产工艺不达标、操作工序不合理以及监督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在一些企业还普遍存在,导致教材印装质量出现问题。
 2.对国家教材印制标准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大部分承印教材的印刷企业都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但部分企业对教材印制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往往凭经验操作,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印装质量标准和工艺管理标准的意识较差;有的企业尚未建立起严格的、适合本企业需要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有的企业缺乏规范化、数据化的控制和检验标准和工作措施,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流于形式;有的企业降低对标准允许误差的要求,甚至以残次品出现与否作为标准执行底线,教材印制标准形同虚设。
 3.质量监督管理部分环节缺位或不到位
 在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印刷行政管理部门对教材印刷企业质量认证、推进教材印装质量监管等工作需进一步加强,要真正建立起严格的教材印刷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各地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虽能开展专项教材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但有的由于面临着资质欠缺、检测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资金和科学先进的检测仪器缺乏等问题,在教材印装日常质量监督和检测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有的还未充分发挥。
 4.面对教材出版改革的新情况,部分企业反应不及
 随着教育部门中小学教材“一纲多本”改革的逐步推开,中小学教材版本日趋多样化,教材逐年甚至逐季修订,教材印刷生产周期急剧缩短,企业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印制大量不同版本、不同品种的教材。对于这种教材印装出现的高峰期骤短的新特点,部分印刷企业反应不及,未摸索出新的规律和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急于应对,省略掉必要的生产工序,造成管理隐患和空档,导致不合格产品出现。
 5.个别教材设计与印刷、企业生产工艺相脱节
 部分教材设计脱离我国教材印刷工艺实际,不适宜地追求教材整体美观与新颖,往往采用多色图文设计等方法,忽视了当前我国教材印刷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印刷设备的工艺可行性,不仅增加了教材印刷工序难度和成本,而且增加了印刷质量差错机率。

检查活动主要特点
 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第一季度的主要活动,此次“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印刷行业协会、印刷产品质检机构以及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和印刷企业的积极响应,并得到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中小学校的大力支持。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结合本地实际,客观分析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周密组织、加强协调,先后深入到印刷企业、发行单位和中小学校,认真开展检查活动。其中,北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市)新闻出版局会同质检等工作部门扎扎实实抓工作,抽检不走过场;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搞测评,认真查找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新闻出版总署成立了由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柳斌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检查活动的领导。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由局长或分管局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使检查活动始终在强有力的领导下开展。总署印刷复制管理司、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制定了指导意见,具体指导各地检查活动的开展,并召开了全国范围的座谈会,对检查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加强领导,确定检查工作的任务和目标,保障人员、车辆和经费,确保了检查活动不遗漏环节、不留死角。 北京、河北、安徽、福建、甘肃、新疆等省(区、市)新闻出版局不怕暴露问题,检查力度大,工作迅速到位,按照总署的要求,客观如实地保送质检结果。上海、江苏等省(市)新闻出版局对印刷企业严格要求,高标准、严要求,针对抽检中遇到地问题,推动企业主动认真查找印装质量问题。
 2.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发挥领导、指导作用,认真设计活动方案,充分发挥了行政智能;印刷质检机构发挥自身优势,按规定认真审核抽检结果,促进了检查活动的顺利开展;印刷行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号召全行业共同提升质量意识;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和印刷企业积极配合抽检工作,及时调换有印装质量缺陷的教材。检查工作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柳斌杰带队到北京市两所学校进行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听取使用者的意见。总署在第二、三阶段先后9次派出督导检查组,对河北、江苏、广东、上海等9个省(市)检查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按有关规定直接参与抽样和检测,推动各地开展好检查活动,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印刷行政管理部门和印刷企业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和生产经营实际,创新工作形式,拓展工作内容,例如,江苏、贵州等省新闻出版局向全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及时组织对出现印装质量缺陷的中小学教材进行调换,得到了社会和消费者的肯定。又如,山西新华印业有限公司在媒体上公布质量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做好售后回访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3.加强宣传,注重教育。检查活动伊始,各地就注意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检查活动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检查活动的要求和开展情况及时上传政府网站,组织主要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努力使社会、公众、企业、管理部门树立起质量意识。例如,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充分运用四川卫视、四川日报、成都商报等省内主要媒体和省新闻出版局、省印刷协会网站连续对检查活动进行多层面的广泛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材是出版业的主要产品,质量问题必须常抓不懈。此次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已圆满结束,但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整体水平印提高,还需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印刷质检机构以及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等协同努力,密切配合。下一步,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加强包括中小学教材印制在内的出版物印装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版物印制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推动总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机构建设,建立印装质量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将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查活动作为一项长年工作,常抓不懈;在行业内推广质量管理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引导和推动印刷企业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好有关国家标准,指导有关部门积极组织质量培训活动,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现有印刷质量标准体系;探索以质量水平等硬指标为依据,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奖优惩劣,逐步实现把中小学教材和出版物集中到质量意识强、印装质量优异的企业进行印装的目标,最终实现行业内的优胜劣汰,推动中国印刷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版权所有 2010 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京ICP备10217941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7号(中国印刷大厦)  邮编:100055  电话:010-6523219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0号